敏捷管理的3大支柱-透明 | 檢視 | 調整
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
老實說這個標題是個很棒的行銷梗,完整地抓住人類想要偷懶的天性。在2018年我剛開始替公司導入Scrum時,除了自己研讀Scrum Guide之外,更重要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學學別人過去是怎麼做我正在做的事,因此入手【The Art of Doing Twice the Work in Half the Time】,直接向祖師爺學習這套管理框架的前世今生,開啟我白天管專案,晚上寫程式的雙刀流修行。
在矽谷的推波助瀾下,台灣確實也已經不少公司在採用這套模式在實踐專案,甚至這股風潮吹向金融業,促進數位金融轉型,你身邊的同事或許也正在經歷這套模式的洗禮,可以講得出完整框架的流程、各角色職責、使用的工具等等,如數家珍。
那麼Scrum裡,各個需要參與的活動,最終是為了達到什麼而這樣設計?
在實行一項管理框架之前必須思考很多因素,諸如專案特性、團隊規模、制度彈性、文化契合度等等都是會影響敏捷活動的實踐效果,但絕對不是字面上所講的,一套用這樣的模式,專案進行速度就會超英趕美上太空。我們得先釐清這套方法最終要實現那些目標,因應現實,依據前面所講過的因素逐步調整管理框架的實現方式。
敏捷的3大支柱
科學展現的形式很特別。很多偉大的定理總逃不過"3"這個數字,像牛頓3大運動定律、克卜勒3大運動定律、電磁學3大定律等等,甚至網路乾貨文也常常出現這個數字,貌似跟我們大腦會產生某種連結。
在敏捷管理中,剛好有3種精神必須貫穿所有框架內的活動,甚至可以說,敏捷教練的責任就是協助團隊能夠將這3種精神內化為所有成員的日常。
這三大精神在敏捷管理中其實是抽象名詞,之所以抽象是因為他們並非單指特定的某一個面向,而是儘可能在符合現實的條件下努力達到這三者要求。
可是這樣說很模稜兩可是吧? 我們需要情境協助自己理解。
某公司目標今年要打造一艘可以在天上飛的跑車,敏捷團隊接手這項重點任務,因此產品負責人(Product Owner)開始規劃這項專案所需的資源如下:
- 採購建造跑車所需的所有材料
- 設計跑車的活動情境 (前進、後退、轉彎、原地上升、空中飛行、油料補給、空中飛行警示、自動駕駛…)
- 釐清一台跑車在天上飛需要符合的法規需求
- 跑車內外觀設計原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