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ber-only story

衝刺回顧(Sprint Retrospective) —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

--

吾日三省吾身

如果說曾子是最懂衝刺回顧(Sprint Retrospective)的人或許不過分,感受過它的作用力後,心裡總會冒出標題這段話,畢竟一個好的敏捷團隊要持續成長,最終要倚靠自我反省並且將責任扛在自己身上,專業技能則是輔助

一般而言,在一個月的衝刺週期下,衝刺回顧是一場不超過3小時的活動,若週期縮短,那麼時數就會降低,在這場活動中裡,所有人必須審視團隊在這場衝刺中的好與壞,並且提出改善方案,滾動到後續的衝刺中

把焦點重新放在團隊上

至於在衝刺回顧裡的重點在哪裡,重新比較了一下重新比較了一下20202017年版的Scrum Guide後,其實大同小異,但是有些詞語更加清晰了。

  • People vs Individuals

在指南裡面其實並未具體說明人的因素如何檢視,前一個詞彙容易讓人聯想到群體,後者則是個體,會有這樣轉變的原因我猜測可能比較容易聚焦個人需要調整的部分,例如:這次衝刺我受到資深同事的協助才得以完成預訂項目,因此需要制定個人學習計畫,幫助我在某項領域知識上可以支持團隊協作。如果主角換作是群體(people),個人的因素反而難以呈現,因而制定的改善計畫也很可能失敗。畢竟Scrum的目標是希望形塑一個跨職能團隊(cross-functional team),實際上這種特性的團隊不易建立,需要每個人主動涉獵所需技能並養成,透過不同個體自省帶動群體改善的風氣。

  • Relationships vs Interactions

以前看到關係(Relationship)的字眼時,腦中浮現的畫面是成員彼此間心有芥蒂,需要透過衝刺回顧將不滿表達出來,這是一個方法,但實際上會這麼做的人可能不多,尤其我們身處華人社會,維護皇城內的和氣往往會比正面衝突來的重要。我們要聚焦在互動(Interactions)上,透過檢視互動發現協作過程中的缺陷,例如:開發成員對於模組切割實作的觀念不一致,需要領域專家介入協調。

  • Processes

流程(Process)的改良一直是衝刺回顧裡面的重要議題,但不同產業中它可能有不一樣的意義,在軟體開發領域裡會探討開發/測試/交付流程、敏捷活動流程等等;在餐飲業可能會檢視用戶動線規劃、出餐效率、服務SOP等等,成員可以點出那些可能造成衝刺在運行過程中的瓶頸,例如:需求交付的速度不夠快,必須導入持續整合與部署(CI/CD),增加回饋的速度。

  • Tools vs DoD

--

--

Your Agile Coach
Your Agile Coach

Written by Your Agile Coach

Taiwanese | Agile Coach | Scrum Master | Podcaster | Author | Change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| Subscribe My YT: https://reurl.cc/xlWa0e

No responses yet